化学院优秀毕业生论坛--科研篇
论坛现场,有幸请到了郑彦臻(博士),朱新海(博士),麦智彬(硕士),杨乃亮(学士)四位优秀毕业生作嘉宾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科研经验。首先,他们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一些感触,科研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心情随实验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而悲喜浮动,但是大家都坚信,无论欢笑,无论悲哀,成功的花一定会盛开。随后大家就如何做好科研,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调整心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嘉宾们认为,做科研要讲究方法和效率,甚至是灵感。对此,分别来自无机所和有机所的郑彦臻,朱新海两位博士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对科研工作中的两大核心问题――如何利用文献和写好论文作了详尽的介绍。郑彦臻指出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弊病,就是在电脑上存放了大量文献却极少阅读,他鼓励同学们应坚持每天查阅文献以了解科研动态;朱新海则推荐大家使用EndNote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将自己的文献存放有序,便于查找和使用。关于论文的写作,两位博士一致认为要加强英语水平,注重科研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另外,将要赴德深造的郑彦臻提醒有意向出国继续学业的师弟师妹们,“出国要趁早”,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将来的发展。他们的经验之谈令在场同学豁然开朗。随后,来自分析所的麦智彬向大家讲述了他选择考博的原因和成功考博的经验,他表示,之所以走上科研道路是源于兴趣,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他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指引你走向成功。保送到北京中科院的本科生杨乃亮也讲述了自己在作毕业论文中的领悟以及对今后学术生涯的憧憬。
最后,嘉宾们强调,在科研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过于紧张的神经,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才可事半功倍。运动,郊游等等都是缓解压力、放松精神的良方。
几位优秀毕业生代表的精彩发言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全场高潮不断, 论坛交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在接下来的答疑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问,与嘉宾们进一步探讨出国和写论文的细节问题,他们的耐心解答着实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论坛接近尾声之时,各位嘉宾向在场同学吐露肺腑之言。郑彦臻以“逆水行舟,小进则退”与大家共勉;朱新海则强调“科研并不意味着就是选择了枯燥的生活,只要用心经营,也一样可以过得精彩。”
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同学们对科研的了解,并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也提供给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一个面对面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一片掌声中,论坛落下帷幕。
活动现场

(化学院宣传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