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感言之博士篇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在离别的日子里,我们采访了一些将毕业的博士生,他们有的在本科就心仪中大化院,五年来踏踏实实走过;有的更是九年在这里度过,面对离别,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读博的动力源于兴趣”

为什么读博?博士阶段,不少同龄的同学已经事业有成,收入不菲,而自己拿着几百块的补贴,过着节俭的生活。而且还在面对一次一次的实验失败,处理繁琐的实验数据,是否产生心理的落差?对这些问题,被采访的几位博士给出一致的回答――兴趣。高峰博士对此深有体会:“如果没有兴趣,三年的博士工作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兴趣,才能让你克服重重的困难”。另外,在中大已就读五年的庄晓梅、周爱菊博士也表示兴趣和当初进高校理想使他们选择读博,并坚持下来。

美好的校园生活师兄师姐们求学的一个动力。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对精神的冲击,张卓旻师兄表示“无论多少金钱都换不来在校园中的美好时光,你这么一想,心态就平衡多了。”

勤奋和坚持是他们一路走来的座右铭。博士学位光环的背后,谁都逃避不了失败、沮丧、烦闷、紧张。是勤奋和坚持让他们获得最后的成功。访谈中,他们都认为天资并不是最重要的。

中大化学院优越的科研条件与和谐的人文气息,曾为这些即将毕业的博士们提供了施展兴趣的舞台,面临离别,他们表示,无论以后的人生如何发展,中大化学生活都将是美好的回忆,值得珍惜的岁月。

说给师弟师妹的话

石硕:“好好珍惜中大化学院科研条件,丰富的网络资源,尤其是齐全的数据库资源”;庄晓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超:“无论做什么都贵在坚持”;高峰:“相信自己,并且努力去做,最后肯定能做得好的。只要每天坚持,过一段时间回头看,你回看到自己其实做了很多事情”; 周爱菊:“要放松,不能放纵”。

毕业之际,大家满怀不舍。特别是对于在中大化学院读了九年的同学们,陈超博士说,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自己有1/3的时光在化学院渡过了。快要离开这块地方,难免都是一腔舍不得的情怀。张卓旻博士也感慨非常深:“从18岁到27岁这一段人生最精华的时光在康乐园中度过,已经是一笔丰富的财富了。如果拿一笔任何多的金钱或任何其他一段宝贵的光阴来换取这九年的时光,我都不愿意换的。毕业要离开广州,非常难舍。难舍的是这里的繁华的景象,不是这里丰富的物质,而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九年间,我无数次地行走在漂亮的林荫校道上执着我的理想与信念,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每当仰首遐思,首先想到的是许多我要感激的人,这里有我的导师、同学、朋友,这些人和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当然光阴不会重复,但这段关系是我一辈子的财富。感谢中大给我这段岁月的积淀,我愿以这份积淀作为起点,将中大精神发杨光大,日后回馈母校!”

博士眼里的本科生

他们普遍认为,在心态上,现在本科生都想着就业等很多现实的问题,看形势看得比较清楚,头脑还比较清晰,选择较多,想法便也多了,考虑待遇、回报也是正常的。张卓旻博士说“我反而感觉是一种好事。起码现在的师弟师妹会计算柴米油盐,不是活在真空的大学生。当然,“过犹不及”就不太好了,如果执着于一点点利益,而左右到个人的选择,就不好了。”博士生师兄师姐的建议和看法,希望对现在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化学院宣传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