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探求学问 脚踏实地做人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下午五点多,当记者走进北楼108办公室时, 毛宗万教授还在那儿工作着。办公室里清静简洁,只有那南北朝向的书架上挤满了一排排的书。作为一个文科生,去访问一个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都取得可喜成绩的理科教授,记者心中难免有一种距离感。然而,言谈间,毛老师不知不觉地便让记者忘记了所有的担忧和距离感,而多了一份对这位师者的崇敬——他严谨却不失亲切,志存高远更脚踏实地;对学生,他严慈兼备;对学术,他孜孜以求;对工作,他全力以付……

“化学不是我当初最喜欢的专业”

毛宗万教授从大学本科起便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禁让记者产生好奇;化学究竟有何魅力让毛教授这般钟情于它?而教授的答案却令记者大感意外—— “其实我当初最喜欢的还是数学。”

197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毛教授第一志愿填的是数学,第二志愿才是化学专业。由于化学成绩优异,他被川大化学专业录取了,从此与他喜欢的数学分道扬镳。当时不允许转专业,毛教授就这样与他“兴趣不太高”的化学专业共同度过了大学本科四年。但为何读研时期毛教授仍选择化学继续深造呢?这不能不提及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虽然不能进自己最爱的专业学习,然而,“木已成舟,不进则退。亡羊补牢,只争朝夕”。而今,他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项目10项,获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并在国内外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或大会报告。正是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态度,又懂得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并将之坚持到底的态度,使他取得了成功。这值得我们我们深思与学习。

“中大是我的归宿”

在南京大学读完硕、博研究生后,毛宗万教授为何南下中大,并从此扎根于此呢?教授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正是社会读书的低潮期,许多人都赶着时代潮流下海经商。当年在无机化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是历史上最少的一年,但大家非常努力——“当时我们的年纪比较大,在同学中应该做出一个表率来”,他笑着说。辛勤的汗水终究换来了成果,教授接连在国际无机化学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能在这样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当时在该专业是一件稀罕事。这肯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努力工作的态度,成为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更促使他产生了继续博士后研究的念头。中大计亮年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尚的师德风范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也成为吸引他南下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365英国上市公司官网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学术交流十分活跃,而岭南文化,别树一帜。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大成为毛教授继续博士后研究的首选,而今,它更成为了他的归宿。

“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治学外,毛宗万教授在言谈举止中都透露出严谨的一面。而讲到“严谨”,则不能不提到那23个月的德国之行。 在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1997到1998近两年的时间里,教授赴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做洪堡访问学者。教授将它作为一次学习的良机。期间德国人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态度,给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师的太太第一次到德国时没能及时被接到,她便打电话到他的办公室,是德教授接了电话,而那时才凌晨六点——原来,那位德教授几乎每天都一大早就起来工作,而晚上九点多才下班。这件事对教授促动不小。“同样,德国学生做的实验记录十分仔细严谨,让我们的学生望尘莫及。”当然,我们中国人能吃苦耐劳,经过努力也能做出好成绩。“但是德国人的工作精神是我们应该倡导和学习的。”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有一溪水,乃至一江水。”

在川大毕业后,几年的实际工作让毛教授觉得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便选择到南大继续深造。而此后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育、培养人才视为第一要务的毛教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老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而应该有一溪水、一江水——那样才能滔滔不绝,才是永远前进的活水。所以,提升自我的学术水平和认识高度,争取不断前进一直是毛教授奋斗的方向。“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视野宽阔,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杰出成绩,毛宗万教授在教学领域也是硕果累累。他曾经获得过许崇清教学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而今年更是被评上“南粤优秀教师奖”。能成为这样优秀的教师,教授坦言“深受前辈影响。” 南大的导师唐教授、中大的导师计教授以及在德国留学时的van Eldik教授都对毛宗万教授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治学严谨,忘我工作、观察敏锐、有广度有深度,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等等。计亮年院士过年那天还在实验室工作、德教授连实验室仪器都能亲自维修……,他们在生活中影响着教授,而今,教授也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下一代的学生。

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学生思维更活跃,看问题也比较有主见,在基础训练和技能操作等方面也相对更好。但是,教授也指出,现在许多学生都不愿吃苦,浮躁气氛也比较浓。每天,教授都8点准时上班,这可是许多学生都做不到的——不少学生比他来得晚却走得早。对此,教授并未加以指责。但是,他希望学生不要变得懒散,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没有志向的人缺乏动力”,他鼓励学生要立大志,不论是要考研还是找工作,都要先有一个目标,避免整天浑浑噩噩过日子。“早点确立志向,好好做,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是我们的责任,就要坚持把它做好。”

毛宗万教授身兼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等,同时带本科生、研究生,又承担着多个项目研究的工作。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教授还在西安为西部高校教书开讲座、交流课程建设经验,明后两天又要到江浙出差。如此紧密的日程安排,使得记者不忍闻一声:“老师,您累吗?” ——“累,但累是应该的。”

教授眼里,教学永远是第一要务。除了尽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外,他还积极为课程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正是在教授的带领和化学院其他老师不辞辛苦的努力下,2005年综合化学实验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这也是广东省第一门配评为精品课的实验课程。

生物无机化学是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个学科的特点是研究周期相对较长,投入大,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起点较低,研究队伍也比较小,可交流的范围有限,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无形中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是,他一直用计亮年院士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是我们的责任,就要坚持把它做好。”——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毛宗万教授在紧密的安排中仍然能把各项工作处理得紧紧有条而到位。正是这种不懈努力,他最近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