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孜孜总关“勤”
苏成勇,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共党员。
研究方向以微纳空间的结构与合成化学为主,在微纳配位空间分子与晶体工程、配位超分子结构多样性、杂化分子固体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多篇曾被刊载于 《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化学领域国际一流期刊,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200多次。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后称号。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多人,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报告,并应邀为十余种化学与材料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审稿。
“我也谈不上有什么独特的座右铭,就是相信勤能补拙吧。”———苏成勇教授
苏教授的办公室被隔成两个空间,颇有点“冰火两重天”的味道。外面是一个微型会议室,他的硕士生、博士生每周组会都在这里进行。这里的桌椅放得格外齐整,唯一的“装饰”就是各式各样的化学模型,显得简洁严谨。里面是他的办公室,高高的书柜玻璃门上、墙壁上贴着一些苏教授孩子的照片,一盆青翠的水生植物长得正好。最大最显眼的,不是他的奖状证书,也不是名家字画,而是一幅女儿自由创作的、充满童稚的画,俨然一个舒适温馨的书房。就在这里,化工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成勇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科研:“天上掉馅饼也得早起去捡”
和苏教授谈二十年来的化学之路,听苏教授回忆最初对化学的选择,还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当时的满腹豪情。1987年,苏成勇成为家乡的高考状元。在当时甘肃省民勤县人的心目中,兰州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而兰州大学化学系是其中最好的系。于是,毫不犹豫地,苏成勇报考了兰州大学化学系,因为这是当地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最好选择”。选择了,就好好学。就这样一步一步,由本科到博士后,苏成勇教授一生与化学结缘。
苏教授认为自己的经历很平凡,不值一提。用他自己的话说,“像只小蜜蜂,这边采采,那边叮叮而已”,但是,36岁时他就成为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教授,从学生到教授这一路中的辛勤,恐怕只有苏教授自己能品味。在学术上,他可谓硕果累累:在微纳配位空间分子与晶体工程、配位超分子结构多样性、杂化分子固体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提出“配体分子夹”设计思想组装系列旋转对称性分子笼、管、环作为分子容器与反应器;提出“开环异构”、“骨架异构”等概念,解释超分子异构机理与热力学原因;发现了形成Borromean拓扑结构的诱导因素,找到定向组装Borromean结构的方法等等。迄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多篇论文发表在 《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化学领域国际一流期刊,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200多次。
问起他如何才能把学问做得这么好,苏教授连忙摆手,笑称“不敢当,比我做得好的人太多了”。归纳起来,苏教授的“秘诀”有两方面:勤奋和环境。读研究生时,苏教授早晨爱睡懒觉。他的导师教训道:“天上掉馅饼也得早起去捡啊!”这句话后来成为苏教授脑海中的警钟,这么多年来,早晨还是起不早,但是他晚睡,习惯工作至深夜,不分节假日,用来保证每天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苏教授认为“这些年能够静下心来、并且心情愉悦地做学问,还要感谢一个大环境好、一个小环境好”。苏教授所说的“大环境”,指身居中大,浸染钟灵毓秀的岭南文化,这里没有太多社会化的东西去思考,是个“友好的环境”,做研究可以心无旁骛;“小环境”则指拥有一批精于学术的前辈和一帮年轻学者的中大化工学院,前辈榜样的力量激励着,而同事间年龄差别不大,研究领域相关,兴趣相投,常常在谈笑间相互启发,加之领导支持,做起学问来得心应手。
教学:“怎样做好老师,这本身可以是一本书”
在采访中,苏教授将引导自己入化学殿堂的三位老师———谭民裕教授、康北笙教授和麦松威院士挂在嘴边。这三位老师各有特色,但有个共同点:带学生的方法颇有中国文化中“大象无形”的意味,他们完全支持苏成勇自己选择研究方向,决不勉强学生“跟自己走”。 因此,自苏成勇当初选择配位化学作为研究方向,换了三位老师却没有换过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很幸运,基本上我的研究没有被干扰过,反而是我在利用老师的指导。自己主导研究极大锻炼了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苏成勇自己做了老师,仍在摸索三位老师的经验,“感觉老师没怎么带过我,却又把我带好了。这‘带’和‘不带’之间如何把握,这本身就可以是一本书。”三位老师给予苏成勇很多教学上的启示。现在,苏成勇一直承担第一线教学科研任务,负责本科生骨干基础课《结构化学》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并获校级精品课程。指导本科生创新化学试验,积极组织、参与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为硕、博士研究生开设或讲授《超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前沿进展》等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讲授前沿性科学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素质。
苏教授最看重学生的两种素质。首先是兴趣,1997年,苏教授开始教授《结构化学》,而《结构化学》理论性强、难度大,是有名的“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听”的化学课程,往年这门课上学生睡觉逃课是家常便饭,老师也习惯了。然而身为西北人的苏教授,继承了西北人“咬透铁”的倔劲,他不信这门课就有趣不起来,为了使课程生动起来,每次上课前,除认真备课外,还花大量时间设计精美的课件,将原理与动画、图片、模型结合起来,并穿插学科前沿知识,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地,逃课睡觉的人少了。第二种素质,则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最核心的一点还是在一个“勤”字:既要“勤于动脑”又要“勤于动手”。 “不知道教书能用什么神奇的办法,”他笑着摇头,“这点我也很痛苦啊。所以我每次对学生讲:‘我不比你们聪明,但我比你们吃苦!’我要求自己在踏实做学问、勤奋工作上,能给学生做表率。”在实验室,苏教授每天都比学生离去得晚。他要求学生不许晚于11点离开实验室,但在确定同学们回家后,苏教授常常又钻进实验室,忘记了时间。
苏教授曾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求学,自觉受益匪浅。因此,他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近两年,他连续邀请外国教授,包括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副校长Dieter Fenske教授,斯图加特大学Wolfgang Kaim教授,为广大研究生开设 “前沿化学与固体材料分析方法高级研讨班”。2005年邀请了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的H.-C.zur Loye教授(州科学院主席,J.Solid State Chem.副编辑)和Mark.D.Smith博士参与研究生《超分子物理与化学》教学,并派一名博士生赴美联合培养,且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苏教授已培养博士生5人,硕士生6人,有5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获得硕博联读资格。已培养的硕、博士毕业生中有3人已获得教授职称,1人获得副教授职称,4人在国外深造。
人生:“母亲教我踏实做人,妻子给我理解和支持”
苏成勇教授来自西北,他常常在言语中自嘲自己其实是“典型的西北人,粗笨率性,唯一优点可能是比较踏实”。然而,这位“粗笨率性”的教授,谈起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感情却格外细腻。几乎没有犹豫,苏教授告诉记者,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母亲。苏成勇6岁时,父亲由于在文革中常年遭受迫害、批斗,一病不起,他们家也由城镇被下放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偏远的牧区。当时,他们家因为父亲在文革中的牵连,平反前一直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干同样的活,工分却比别人挣得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知书达理的母亲一个人辛勤劳作,拉扯大苏家六个子女。一般农村家庭中,孩子大了,便顺理成章地回家帮家里干干活,贴补家用。然而,苏教授的母亲却要求每个孩子必须读书,只要读得下去,就坚持读。后来,在母亲执著地坚持下,苏家有五个孩子从那偏远的地方考了出来,做出了一番事业。“母亲非常坚毅,从不在苦难中放弃,也不因歧视而丧失自尊,豁达之中给我们传递着对公平与未来的期盼。在她的影响下,贫穷和艰苦都没能压倒我,反而磨练了我乐观积极的性格。”谈到这里,苏教授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母亲有一些朴素的信念,常说‘吃亏也是一种幸福,但求心安理得。’她坚信上天给每个人的机会最终都是公平的。可以说,现在我做许多事,都深受母亲的影响。”在感谢母亲言传身教的同时,苏教授也不忘充满温情地感谢妻子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她热爱生活,善良开朗,总能使我在顺心和不顺心的时候,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做学问可以不知足,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这是妻子对他的要求。
学生时代曾担任过研究生会主席、博士后期间担任过广东省博士后联谊会秘书长的苏成勇教授,爱热闹、爱交朋友。现在,苏教授还打得一手好牌。“瞧,还有个证书。”苏教授笑呵呵指了指摆在桌上的一个奖牌。原来,他在“广州首届‘珠江实业杯’名人企业家扑克拖拉机邀请赛”中,获得了殿军。其实,打牌除了是一种休闲之外,更重要的是,缓解了紧张的科研压力,也为苏教授和同事间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
苏教授以前酷爱踢足球。如今因为工作等原因,渐渐荒废了。但是踢足球的经历使他对很多运动上手快,因此,休闲体育成了苏教授与学生的桥梁。虽然强调“勤”,苏教授的实验室决不是魔鬼训练营。每周,他为学生租羽毛球场,鼓励学生们酣战几场;每年,他至少带学生出一次游。他希望学生们不仅会学习,更要会生活。踢足球的经历也使得他深谙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相信同事间、师生间互助协作,友好相处是对事业和人生最好的奖励。
记者手记:作为学生,随时直奔苏老师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很容易;然而作为记者,约到长江学者苏成勇教授接受采访,却很不容易。只好反复申明自己是学生兼记者,才“偷”得半小时的专访。一见面,苏教授就无奈地强调:“那些有成就的、或在实验教学工作上特扎实的老师们有很多,你们应该去采访那种教授、老师。我们谈谈就好,能不能不写在报纸上?实在要写,就写个豆腐块行不行?越小越好。”说完,苏教授认真地在桌子上比划出一个比巴掌还小的正方形。当然,年轻的苏教授直率而健谈,言语中不时蹦出很in的词语,不知不觉接待了记者一个半小时。访谈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苏教授很多言语也非常精彩。然而,不知为什么,苏教授比划出的那个小小的正方形,总是特别清晰,久久留在眼前。